您尚未登录/注册

送给游客的一封信!
家族>游龙风火社>论坛
教育是“唤醒”,而不是“打醒”

近日海口市的一个工地上,一对父子戴着安全帽,穿着工作服在那里一起搬钢管,父亲杨先生是工地的工人,儿子则是犯了错接受“体罚”来的。当然,这个“体罚”是体验式惩罚。

不久前,杨先生发现上初二的儿子偷偷用他的手机玩游戏,半个月充值了7000元,且每次都会把充值短信删掉。这些花在游戏上的钱,相当于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,杨先生在工地辛辛苦苦打工,每个月的工资是8000元左右。

对于一般家庭而言,杨同学犯了很严重的错误,不光是金钱的数额庞大,其中还有偷窃、欺诈等行为。如果不及时纠正,留下的隐患极大,甚至会成为走向犯罪的“蚁穴”。遇到这种情况,很多家长要么摆事实、讲道理,要么摆开架势讲“物理”。但杨先生在控制了情绪后,决定用另一种方式来教育儿子,在获得了工地负责人的同意并做好安全措施后,杨先生带着儿子一起下工地干活,干得就是自己平日里搬钢管的工作。当天完工后,父子俩还伸出布满灰尘的手掌,拍了一张合影。

当下不少游戏通过“氪金”机制带来“高人一等”的游戏体验感,对于那些金钱观、消费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充满了诱惑力,拿着家里的钱充值游戏的现象并不罕见。许多家长因此而暴怒,“我要打得你这辈子再也不敢干了!”是标准台词,而这样的“物理”拷问,会让孩子感到恐惧,短时间内可能效果很好。但威吓震慑式的教育,只是在孩子的心中竖起一道道隔离墙,久而久之恐惧感散去了,有些孩子就会在墙上钻空子,或者绕过去。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竖起一面面高墙,而是去点亮孩子心里那一盏盏灯。

还有些相对理性的家长,更愿意与孩子讲道理,比如“你知不知道,爸爸妈妈赚钱有多么辛苦”这样的灵魂拷问,通常孩子会说:“知道了,我错了。”他们真的知道吗?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《大教学论》中写道:“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上开始的。”

杨先生与孩子一起下工地,就是为了让孩子从感官上真正体验父母的艰辛,感受劳动的价值,去照亮孩子心中尚未清晰的认知,慢慢去建立正确的金钱观、价值观,也包括游戏观,切实知道自己错在哪里。老舍曾写道,“我真正的老师是我的母亲,母亲并不认字,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,学校育人一课缺失时,常是母亲来补齐。”作为家长,担负起孩子在校园之外的教育责任,去体验劳动与生活的点点滴滴,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。

通过这样的体验式教育,也会增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。一味的斥责或打骂只是家长的情绪宣泄,没有太多的教育价值,反而会导致那些处于特殊年龄段孩子们的抵触、叛逆、冷漠或麻木。而杨先生选择与孩子一起体验生活,除了亲人之外,彼此还成了一天的“工友”,更能帮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理解父母。

天下就没有不犯错的孩子,孩子犯错时,家长理性的分析和引导,比情绪性的遏阻更有效。教育的本质不是刷题应考,更不是斥责和惩罚,而是去唤醒,唤醒人生道路上一个个正确的认知,让孩子建立道德感和行为秩序。钢管只握在家长手里,也许只是一件惩戒的工具,未必能“打醒”孩子;当你与孩子一同握住钢管,通过体验式教育,往往能“唤醒”更多。
(第1/1页/1252字/783阅)
[楼主]:..   烟雨江南寻故里   2024-07-04 08:25:13
分享.收藏帖子.复制本帖链接.举报该帖
广播忆家园社区QQ群号:99195335欢迎加入!
回帖列表:
3楼. ..   烟雨江南寻故里  2024-07-13 11:24:53 回复
2楼.3058 ..   烟雨江南寻故里  2024-07-04 13:09:31 回复
1楼.3046 ..   烟雨江南寻故里  2024-07-04 08:25:39 回复
全部回帖(3)
回复该帖(1-120字):
返回帖子列表
. 回顶部

忆家园-社区-导航-登录

报时小Q报时:2025-05-11 00:25: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