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过一个博主问:你在什么时候感觉自己是个废柴?
一位网友说:快考试了还想玩游戏,一玩就停不下来,转眼就到深夜了;
身材发胖跑几步就气喘吁吁,但是对着美味的甜点还是无法抗拒;
兴趣班上到一半,还没学出名堂就放弃了;
做事情三分钟热度,热情过去就敷衍地交差……
从来没有忘我地努力做过某件事情,从来没有取得过什么特别的成绩,从来没有发自内心地认真对待过什么事情,无论做什么都坚持不了多久。
每一次半途而废的时候,就确信自己是个废柴。
我们总是很羡慕那些自律、有毅力,能常年坚持做好一件事的人。
他们似乎每天都非常充实,没有内耗,总能实现目标。
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的人,到底有什么区别?
是天生如此、性格使然,还是意志力的差距?
《为什么你总是半途而废》一书认为,坚持到底的人,总是会采取大量的行动。
但是付诸行动这件事,本身就很累,如果仅靠自己的力量去行动,是不可能始终保有行动力的。
所以,真正的行动派,很懂得借助外力,外力不仅是他人的监督和力量,还包括环境、机制、信息等等。
有时是被人推了一把,有时是被什么东西拽着往前走,当你反应过来的时候,你就走了很远的路,站在了新的高度上。
假如现在你的房间堆满了杂物和垃圾,你想好好收拾一下,你会从哪里开始做起呢?
有些人会思考:我要从哪里开始收拾,做完什么事情之后就开始收拾……
有些人却会先跟朋友联系,请朋友来家里玩。
因为不想被朋友看到家里杂乱无章的样子,所以会想办法在朋友到来之前把房间收拾好。
一个小小的行动方案,体现了两种思维模式,一种是凡事靠自己,总想独自把事情做好,甚至遇到障碍也不想求助于人;
另一种则善于借助外力来改变自己。
所谓外力,并不需要他人帮忙,只是寻找外界力量来督促自己。
《为什么你总是半途而废》的作者鹤田丰和是一位咨询师,他经常要自己举办讲座。
一开始办讲座,他会先定好时间和场地,再发邀请函。
但是到了邀请环节,他又有很多顾虑:
我真的能讲好吗?是不是需要再多做些准备?如果大家都不想来参加怎么办?
尽管暗下决心:今天必须把邀请函发出去,但直到预定的日子到了,还没能发出通知,不得不取消场地预定。
后来,他改变了做事的顺序。
他先在网站上发出演讲通知,时间和场地都写“待定”,如果有人报名,再去确定场地。
结果,有5个人报名。
他想到自己已经向5个人做出了承诺,无论讲得好不好,都只能坚持下去了。
后来,他成为成熟的咨询师,经常举办几百人的大型演讲,起点就是向那5个人做出的承诺。
每当有人向他咨询如何成为咨询师的时候,他就会建议对方找一个搭档。
和他约定“什么时间、要做到什么事”,无论你有没有把握、是否感到不安,都只能继续下去。
人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行为,其实是无法掌控自己的思想、情感和身体。
当你脑海里产生一个想法,就有了思想。
“今天什么也不想,彻底放松一下”,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真的什么也不想。
每当我们打算尝试新事物时,大脑中总会冒出一些念头:
“做了也没用”“可能会失败”“直接放弃比较好吧”……
这些噪音让我们变得不安、恐惧,阻碍我们行动。
情感也是一样,伤心的时候你知道难过没有用,但情绪不受掌控;开心的时候知道不能得意忘形,但喜悦之情还是难以抑制。
身体同样不受掌控。
“明天要提交方案了,今天晚上熬通宵也要完成!”
结果是喝了咖啡、提神饮料,也很难击败睡意。
减肥的时候,很多人会下定决心:这次我一定要管住嘴、迈开腿。
短期内或许可以做到,但长期坚持的人却寥寥无几。
肚子饿得咕咕叫,身体会产生想要吃饱的欲望,更不要说饿着肚子去运动。
掌控行为的关键,是意识到我们的思想、情感、身体并不是我们自己本身,而是存在于我们内部的“合伙人”。
它们与我们如影随形,需要一些相处的技巧,才能乖乖听话。
我们常常会突然冒出一个想法,突然怀念起以前亲密的朋友,突然思念住在老家的父母……
而我们要做的就是,重视这些零星的想法,立刻展开行动。
如果忽然想念没有住在一起的母亲,就立刻打电话听听她的声音;
如果有了自己想弄明白的问题,就马上上网查找或阅读相关书籍……
立刻开始行动,会让你的每一个思想都受到重视,让你意识到行动的力量。
一次收拾家里的书,发现很久以前买的书,大多数都读到了最后;最近几年买的书,看一部分就放在一边了。
我们越来越习惯收集碎片化的信息,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,也就越来越难坚持不懈地阅读一本书、学习一项技能。
打开电脑,眼前不断出现各种吸引眼球的内容,不知不觉,30分钟就过去了;
打开手机,更会根据你感兴趣的东西推送信息,动不动就能看一两个小时……
容易半途而废的人,总是被这些扑面而来的信息吸引,无法专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。
有用的信息,才是能推动行动的外力。
比如在你产生困惑的时候,会尝试搜索关键词,寻找答案。
作者曾经在微软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,时间久了,没有新鲜感和挑战性,做事也没有热情。
他在网站上搜索“做事的热情”,出现了很多相关信息,其中有一本书叫《热情测试》,他立刻买了下来。
通过“热情测试”,作者发现自己对学习和分享最有热情,从此走上了讲师的工作。
有时候,遇到一本书、遇到一个人,都会成为改变生活的契机。
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,把小事变成一种习惯,简单复制即可,比如每天穿什么出门、通勤路上读什么书。
在大事上偶尔使用意志力,学会借助外力、激励自己,才会让一种行为,变成一个习惯,让一个习惯,坚持到底。
返回帖子首页